器官的衰老时间表来了!抗衰老方法都在这,早知道早抗衰老
大脑:20岁开始衰老
2009年,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蒂莫西·索尔特豪斯研究发现,人类大脑在22岁时处于顶峰,推理能力、思考速度和在脑海中处理图像的能力在27岁开始走下坡。
应对方法:
1. 勤用脑。大脑属于劳累命,越工作越年轻,闲着反而会“生锈”,变得迟钝痴呆。
2. 不喝酒不抽烟。研究发现,“一口闷”的喝酒方式最伤大脑,会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急剧升高,迅速开启神经元细胞的“自杀”程序。
3. 经常锻炼。可以逆转老年人的大脑衰老,而运动中又以舞蹈尤甚,其延缓大脑衰老效果要优于骑车、跑步、健步走等动作重复的其他常见运动。
4. 吃点海鲜。章鱼、鱿鱼、虾、蟹、秋刀鱼、蚝等海鲜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牛磺酸,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、减少中性脂肪。
肺很娇弱,中医有“肺为娇脏”之说,意思是肺很容易受伤害。烟草、被污染的空气、肥胖都是伤肺的主要原因。肺部衰老的时间是20岁,到40岁时,肺部衰老会出现加速。肺部:20岁开始衰老
应对方法
1. 戒烟。这是保护肺部最应该做的事情。
2. 腹式呼吸。吸气时肚皮鼓起,呼气时肚皮凹下,除了能增加氧气吸入量、保护肺部之外,还可以锻
炼横膈肌,使胃、肝、脾、肠等得到温和的按摩。
3. 游泳。这是最“大众化”的养肺运动。
皮肤:25岁开始衰老
皮肤组织的成长期一般结束于25岁左右,有人称此期为“皮肤的弯角”,此后逐渐老化,皮肤弹力纤维渐渐变粗。40~50岁,皮肤老化慢慢明显,但老化程度因人而异。
应对方法
1. 保湿。在洗澡后的五分钟内,用毛巾将身上水分轻蘸一下,涂抹有“膏”、“霜”字样的油包水型护肤膏。
2. 防晒。出门就要戴太阳镜、太阳帽、擦防晒霜,因为紫外线对胶原蛋白具有破坏性作用。
3. 补充维C。多吃绿叶蔬菜和黄色、橘色的水果等含有类胡萝卜素的食物,适当补充维C可延缓皮肤衰老。
4. 心情好。如银屑病、面部扁平疣、痤疮、汗管瘤等,这些人当心情舒畅时皮肤病也减轻,特别是面部色斑性皮肤病如太田痣、雀斑、黄褐斑等。
骨骼:30岁开始衰老
骨质的流失,一般从30~35岁之间就开始了,绝经后女性的骨质流失更快。抽烟喝酒、缺乏运动、不晒太阳、偏食,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还会进一步加重骨骼的老化进程,使得临床上甚至出现了30岁的身体60岁的骨骼病例。
应对方法
1. 不挑食。多食用含钙、磷高的食品,如牛奶、鱼、虾、杂粮、绿叶蔬菜等。
2. 晒太阳。补充维D,有利于钙的吸收。
3. 适当运动。在阳光下进行适当的负重运动,不仅能促进体内维D合成,还能促进骨骼生长,延缓骨骼老化。
心脏:40岁后多发疾病
研究显示,45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心脏病发作概率较大。
应对方法
1. 每天运动。养成每天固定运动的习惯,每周5次、每次至少30分钟,可以降低心脏病、糖尿病与中风的风险。
2. 低脂、高纤食物。尽量多挑选低脂、高纤的食物,包括水果与蔬菜、全谷类、鱼和其他肉或豆类等蛋白质的食物。
3. 戒烟。吸烟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4. 减肥。甩开身体多余的脂肪和肥肉,减少心脏的负担。
肾脏:40岁开始衰老
“年四十则阴气自半,起居衰矣。”中医《内经》说,人过了40岁,就如同午后的太阳,逐渐走向衰退。肾为五脏之母,五脏衰老主要都是由肾虚引起的。
应对方法
1. 吃点栗子。栗子性平、味甘,具有补脾健胃、补肾强筋、活血止血的功效,又被奉为“肾之果”。
2. 适当多喝水。体内水分少则尿液生成就会减少,尿液中含有的代谢产物或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。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损伤。
3. 不喝或少喝碳酸饮料。碳酸饮料促进钙排出,可导致尿钙浓度增加,易患泌尿系结石;同时钙流失增加,可导致骨质疏松症。
4. 少吃盐。吃盐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,与高血压、心脏病诱发有直接关系。同时加重肾脏负担。
肠:55岁开始衰老
英国的免疫学教授认为,肠内友好细菌的数量在人55岁后大幅减少,从而导致消化功能下降,肠道疾病风险增大。
应对方法
1. 细嚼慢咽。吃饭时细嚼慢咽,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等。
2. 吃点花生。每天食用一小把花生能改善肠道健康。
3. 定时定量吃饭。暴饮暴食对肠道不好,吃得太少对肠道也不好,有增加罹患肠道疾病的风险。每餐七八分饱是最佳状态。
4. 少焦虑。肠子最怕焦虑,不良情绪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。
学到了吗?
快告诉家人朋友吧!
健康是最重要的!
说明:本站部分内容为会员转载发布,如有损害您原创内容,需要删除,请联系我们
建议:本站分享的产品是食品,不能代替药物。有一定的调理作用,但不保证每个人服用后有同样的效果。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,如您有大病,建议您去看医生!我们理念是平时要注重保健!
提示:为了您的健康,克制不良的生活习惯,戒烟、限酒,不吃各种油炸食品、方便面、烧烤肉类、少吃工厂的各种加工食品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,适当增加粗粮,配合服用等,详情咨询客服!
上一篇: 调节血压应该按摩什么穴位
下一篇: 糖尿病的类型及发病机制